癌癥治療該不該做靶向治療
近十年來靶向治療開始走紅成為了很多患者眼中的“抗癌利器”、“救命稻草”。甚至,隨著靶向治療日漸被“神化”,許多患者把所有的期望都寄予在靶向治療上,那盛名之下的靶向治療到底是怎樣的呢,癌癥治療該不該做靶向治療呢?
今天,就來為大家解答這些疑惑。
1、什么是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fā)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是一種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
2、靶向治療的優(yōu)勢
靶向治療以腫瘤為目標, 采用有選擇、針對性較強、患者易于接受、反應小的局部或全身治療, 達到有效控制腫瘤, 減少腫瘤周圍正常組織損傷為目的。目前, 腫瘤靶向治療憑借其特異性與靶向性, 在腫瘤治療中也開始充當越來越重要角色。
從理論上來說,靶向藥能從基因層面阻斷癌癥的進展,其原理非常振奮人心,而且不少靶向藥短期效果確實不錯。目前來說,靶向藥物治療在肺癌、乳腺癌、宮頸癌方面應用得比較多,效果也比較顯著。
比如肺癌,在靶向藥物治療肺癌的臨床中,主要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些患者體內的某些基因發(fā)生了突變,其中較多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變以及跨膜的受體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變。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肺癌治療中,早期肺癌(一、二期)禁止使用靶向治療,因為靶向藥物使用一年后可能會發(fā)生耐藥,一旦出現復發(fā),這些患者就可能面臨靶向藥物不能使用的窘境。
3、靶向治療有哪些不足?
從靶向藥物面世開始,10多年過去了,新的靶向藥層出不窮,但是大多數靶向藥并沒有傳說中那么神奇。
不過,也有很多腫瘤患者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做靶向治療。在他們看來,靶向藥物就是能救命的藥物,所以他們就認定了非做靶向治療不可,把它當成后的治療希望。
從某些情況下來說,靶向藥物的確有效。但是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這樣的有效性是加有限定性的,于是經驗豐富的腫瘤科醫(yī)師如此評價靶向藥:
1. 針對性強,只針對某一種類型的癌癥,其他的基本無效
更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多癌癥即使體內有基因靶點,但臨床上卻沒有適合使用的靶向藥物。
2. 價格昂貴,家庭難以承受
一片藥500~600元,打一針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一個月藥費就幾萬甚至幾十萬,面對如此“高價”的靶向藥物,他們不惜四處舉債接受治療,后落得個人財兩空的地步。
3. 不良反應也不小,有的靶向藥物反應比較大
“是藥三分毒”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分子靶向藥物也不是全能的,目前已經開發(fā)的靶向藥物中,少數靶向藥物療效突出,但多數藥物還是會伴隨著一定藥物反應,會根據每個患者體質的差異出現不同程度藥物反應。
4. 所有的靶向藥都會產生耐藥性,短期雖然看似不錯,實則暗藏危機。
靶向藥物同傳統(tǒng)藥物一樣,癌細胞對靶向藥物可產生耐藥性。藥物的耐藥性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原發(fā)性耐藥,指使用后沒有治療作用,腫瘤繼續(xù)生長或轉移到其他部位,未曾出現過臨床獲益;二是獲得性耐藥,指接受治療有效后又惡化。此種情況可以通過配合使用今幸人參皂苷來加以緩解耐藥,減輕副作用。
5. 對于中晚期癌癥,靶向藥只是為抗癌爭取時間,不能替代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
許多患者和患者家屬都認為,只要吃了靶向藥就可以不用再進行治療。其實并不是這樣,靶向治療僅僅是作為一種治療模式,并不能替代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目前大部分的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都是基于傳統(tǒng)的綜合治療來檢驗效果的,僅僅有部分疾病,如間質瘤等,因化療有效率低所以只能采用靶向治療的手段。因此目前醫(yī)學界的普遍共識是,即便來到了靶向治療時代,腫瘤的綜合治療理念也是根本。
綜上所述,建議患者不要把靶向藥物當作是神話的創(chuàng)造者,不要過分崇拜靶向治療。在決定做靶向治療之前,請先進行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同時詢問醫(yī)生目前的病情是否適合做靶向治療,靶向治療是否為較好的治療方案。如果不適合,建議盡早選擇其他的治療手段。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lián)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