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青海大學聯(lián)合研究:三陰性乳腺癌治療迎來曙
2025年2月7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和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的研究人員在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合作發(fā)表了題為“Neoadjuvant apatinib addition to sintilimab and carboplatin-taxane base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 phase 2 NeoSAC trial”的研究論文。NeoSAC試驗表明,阿帕替尼聯(lián)合信迪利單抗和卡鉑-紫杉烷化療在早期TNBC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活性和耐受性,并激活免疫微環(huán)境。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驗證其長期療效和機制。
抗血管生成治療與乳腺癌
腫瘤血管生成與免疫調節(jié)密切相關。異常的腫瘤血管通過腫瘤微環(huán)境的缺氧和酸中毒將炎癥細胞極化為免疫抑制細胞,促血管生成細胞因子改變了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而抑制性免疫細胞也能誘導血管生成。腫瘤血管生成與免疫抑制之間的這種交叉導致了惡性循環(huán),干擾了抗腫瘤免疫療法的效果。因此,通過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使腫瘤血管正常化來增強抗腫瘤免疫療法前景廣闊。這種方法不僅在使用乳腺癌小鼠模型進行的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出優(yōu)勢,而且在涉及轉移性TNBC的臨床試驗中也顯示出優(yōu)勢。例如,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抗血管生成治療可通過上調PD-L1的表達和促進CD8+T細胞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浸潤和活化來增強ICIs的療效。此外,抗血管生成治療和ICIs聯(lián)合治療已顯示出協(xié)同抗腫瘤效應,作為晚期TNBC的一線治療,客觀反應率達到81.3%。
療效
在全部34名意向治療人群中,除1名失去隨訪的患者外,33名可評估反應的參與者均可評估乳腺和結節(jié)的pCR,其中24人(70.6%)達到pCR。在33名按協(xié)議人群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pCR率為72.7%。意向治療人群和按方案人群的乳腺癌pCR分別為73.6%和75.8%。在意向治療人群中,殘留癌負擔(RCB)0-I的比率為79.4%;在按方案治療人群中,殘留癌負擔0-I的比率為81.8%。根據RCB分析,77.3%的II期患者獲得了pCR,超過了III期的63.6%。兩期患者中均有9.1%的患者達到RCB-I。III 期患者在RCB-II中的比例更高(18.2% 對 13.6%),是唯一出現(xiàn)RCB-III的群體(9.1%)。
意向治療組的所有患者都在基線和新輔助治療評估期間接受了雙側乳腺磁共振成像檢查。21例(61.8%)患者獲得完全應答,13例(38.2%)患者獲得部分應答,總體客觀應答率(ORR)為100.0%。
所有34名接受評估的患者都出現(xiàn)了至少1次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在卡鉑劑量減少之前,9名患者接受了AUC 2.0的卡鉑治療,此后25名患者接受了AUC 1.5的卡鉑治療。常見的3-4級不良事件包括白細胞減少癥(16例[47%])、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2例[36%])和血小板減少癥(8例[24%])。甲狀腺功能障礙(9 [26%])、皮疹(6 [18%])和發(fā)熱(3 [9%])等可能與免疫相關的不良反應均為1級或2級。沒有發(fā)生與治療相關的死亡或肺炎。
總病理完全應答率和亞組病理完全應答率。sTILs基質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總結
1. 治療方案與療效:
NeoSAC方案包括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藥物)、信迪利單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卡鉑-紫杉烷化療;
療效顯著:病理完全緩解(pCR)率為70.6%,殘留癌負荷(RCB)0-I率為79.4%,客觀緩解率(ORR)為100%,且毒性可控;
這些結果表明,該方案在早期TNBC中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預后相關性。
2. 抗血管生成治療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治療可逆轉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耐藥性并增強其療效,已在晚期乳腺癌中得到驗證;
阿帕替尼與ICIs聯(lián)合使用時,顯示出更好的治療效果和可控的安全性。
3. 長期預后與安全性:
盡管抗血管生成治療對長期預后的潛在作用存在擔憂,但NeoSAC方案顯示出良好的長期生存率和安全性;
安全性與阿帕替尼、信迪利單抗、卡鉑、紫杉烷等藥物的安全性一致。
4. 生物標志物分析:
RNA測序和多重免疫熒光分析顯示,免疫反應參數(shù)的升高與pCR相關,而TGF-β信號通路和血管生成通路與非pCR相關;
研究還發(fā)現(xiàn)oxeiptosis評分較高的患者更有可能獲得pCR,提示其在預測療效方面的潛在作用。
5. 未來研究方向:
進一步探索oxeiptosis與抗血管生成及ICIs治療的關系;
開展III期試驗,評估阿帕替尼加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化療在TNBC新輔助治療中的效果。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lián)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